- · 现代地质版面费是多少[04/09]
- · 《现代地质》投稿方式[04/09]
- · 《现代地质》数据库收录[04/09]
- · 《现代地质》期刊栏目设[04/09]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国内首次按照抢险救援模式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国内首次按照抢险救援模式实施的“实战演练” 同时,这也是国内首次按照抢险救援模式实施的大口径快速成井技术研究实验。为确保实验能够反映真实数据,选取了鲁西南煤炭矿区高
国内首次按照抢险救援模式实施的“实战演练”
同时,这也是国内首次按照抢险救援模式实施的大口径快速成井技术研究实验。为确保实验能够反映真实数据,选取了鲁西南煤炭矿区高涌水、断层带等地层复杂的位置作为救援实验井的施工地点。采用一次性成井工艺,开孔井径1100毫米,终孔井径711毫米,井深402米。在地质条件复杂、实验难度大增的前提下,实现了在30小时内打通小口径给养输送通道的预期目标,大口径生命通道达到了通过钻孔建立升井通道投放救生舱的标准,与国内同类型救援钻孔相比,钻探效率提高了2-3倍。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该项目始于2021年7月,共分为六个阶段。前四个阶段为:召开钻探技术研讨培训会议、收集救援案例、编制矿山应急救援手册、矿山地面钻探救援技术规范工作;后两个阶段为:大口径实验井施工、救援演练。目前六个阶段的工作已全部完成,正在进行资料优化和报告编制工作。项目总体预计于2023年6月底前完工。
第一,建成一个应急救援“数据库”。编制完成了《矿山应急救援大口径定向快速钻探技术研究及应用钻探垂直救援案例库》,通过收集国内外12个矿山钻探救援案例,提炼出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地质条件的抢险工作方案,分析出了影响钻探救援速度的各项不利因素,总结了注浆堵水孔和生命通道孔成井结构及快速施工工艺。
实施过程中,我局从资金、装备、人才、技术等方面提供全方位保障。先后投入雪姆全系列高性能车载钻机等价值四千余万元的先进救援装备(国内唯一一家拥有雪姆全系列高性能车载钻机的救援队伍,居国内领先地位),同时联合多家全国知名科研院所开展快速钻进技术研究合作,期间还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举行了2次技术研讨会。
第二,编制一本应急救援“手册”。编制了《矿山应急救援手册》,针对省内煤炭、金属及非金属等矿山类型,制定不同开采方式和不同地质条件下的救生钻孔、救援通道钻孔的施工方案,有效促进了矿山钻探应急救援规范化,切实提高了矿山安全事故钻探救援能力,形成了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山东煤田地质钻探救援模式”。
记者 白新鑫
为矿井提供应急救援“独门技艺”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党委常委、副局长赵广金介绍,今年上半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围绕更好服务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省煤田地质局聚焦“八大重点任务”,强力推动“八大创新工程”,整体工作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各项主要指标创历史新高,所属7个队(院)主要指标全面增长。一是在服务省委中心工作上迈出新步伐。科研投入同比增长170%,牵头开展了《黄河流域山东段生态修复调研》《省重点沙滩调查与修复现状调研》2个省政府重点调研课题。二是在发挥公益职能上实现新跃升。上半年,公益项目占比较去年同期提高7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开拓了海洋地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新领域,地质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三是在提升工作质量上取得新成绩。特别是在服务应急救援工作上实现了新突破,在国内首次按照钻探救援模式,开展矿山应急救援大口径快速成井技术研究并实验成功,技术工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为攻克大口径救援通道钻孔这一世界性难题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撑。
第三,制定一套应急救援“规范”。制定了《矿山地面钻探救援技术规范》,总结明确了大口径应急救援钻孔施工应该遵循的“优化设计、精准中靶、高效成孔、安全透巷”4项原则,进一步确定了矿山钻探抢险救援的工作流程,科学总结了矿山地面钻探救援主要施工工艺,出台后将填补省内矿山地面钻探救援领域的空白。
第四,创新一系列应急救援“技术”。创造性地研发了适宜于厚松散地层钻探救援的小口径快速钻进施工工艺,能够有效满足发现被困矿工和输送给养方面的救援需求。确立了在大口径快速施工中的设备组合配套原则,创造性地解决了硬岩层大口径钻井钻效偏低和排渣困难两个技术难题,基本形成了与车载钻机相配套的、适用于厚松散地层钻探救援的大口径快速钻进施工工艺。
在推进大口径成井技术研究革新的同时,我们还下大气力加强应急救援基地和队伍建设。目前,全局拥有省级非煤矿山钻探救援中心1个,省级矿山钻探应急救援中心1个,省级隧道应急救援与治理中心1个,省级矿山事故预防与勘测技术应急救援中心1个,省级非煤矿山事故防范技术研究中心1个。同时,建立市级救援队伍2支。
文章来源:《现代地质》 网址: http://www.xddzzzs.cn/zonghexinwen/2022/0903/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