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的章节目录(7)

来源:现代地质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12-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诸葛亮十年躬耕时期结交的众多亲友,如徐庶、崔州平、石广元、庞统、马良,以及长辈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人,他们或是襄阳人,或在襄阳地区活

诸葛亮十年躬耕时期结交的众多亲友,如徐庶、崔州平、石广元、庞统、马良,以及长辈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人,他们或是襄阳人,或在襄阳地区活动。这些人与诸葛亮同辈的是其学友,常切磋学问,议论时事,关系极为密切。(28)长辈便是他的师长,诸葛亮常亲自登门跪拜求教。(29)这些师友中,如徐庶、庞统、司马徽、庞德公都是当时襄阳才高识广的著名人物。徐庶“听习经业,义理精熟”。(30)庞统被称为“南州士之冠冕”。(31)司马徽是东汉末著名的古文经学家,在襄阳招收讲学,尹默、刘廙、李撰、向朗、庞统、诸葛亮等人都曾是他的学生。(32)庞德公名高一时,荆州牧刘表曾多次登门请他辅佐,都遭到拒绝。(33)他们的帮助和教诲,对诸葛亮从17岁到27岁政治思想成长成熟的关键时期,无疑起了重要作用。从蜀国建国纲领《隆中对》的完整提出,充分证明了诸葛亮在隆中的10年学习研究,以及向师友求教,使他在政治思想上已完全成熟并为他后来的事业从思想理论上奠定了基础。诸葛亮在后来治理蜀国时,还亲切地回忆当年躬耕时友人的启诲说:“昔初交(崔)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徐)元直,勤见启诲。”(34)可见他们之间交情深厚,相互帮助,使诸葛亮受益匪浅。不仅如此,诸葛亮大姐嫁襄阳大族蒯祺为妇,小姐嫁庞德之子山民,他本人娶刘表内亲襄阳名士黄承彦之女为妻。刘表亲信襄阳大姓蔡瑁一姊为刘表“后妇”,一姊嫁黄承彦,所以刘表实为诸葛亮的姨父。(35)而且刘表长子刘琦曾多次请诸葛亮为其“谋自安之策”,以及吴国晚期丞相襄阳张悌儿时曾为诸葛亮赞誉,可知诸葛亮躬耕期间同当地政界和大族人物常有接触。(36)诸葛亮在十年躬耕时期,已同襄阳地区的刘表割据势力,以及地方豪族和名士,结成一种超过师友情谊的亲缘关系。他的这种亲戚和师友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只有长期在邓县隆中躬耕,离刘表荆州治所襄阳很近,才有可能形成。因为宛县距离襄阳120公里,合今240华里之遥,加上古代交通极不方便,步行大约要三天,往返需要六天。况且,南阳至襄阳的通道,常为兵乱所阻,难于通行。假如诸葛亮在南阳宛县躬耕,上述社会关系岂能建立。而且,刘备建安七年(202年)以后退屯新野、樊城,只有诸葛亮躬耕邓县隆中,两处相距不远,在挚友徐庶的推荐下,建安十二年(207年)十一月,刘备才有可能“三顾茅庐”,请诸葛亮辅佐他,从而经过14年的斗争,使刘备建立了蜀国. 试想,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最著名的人物之一,倘若他在南阳宛县躬耕10年,魏晋至元初1000余年,不留一点遗迹,也不见有片言只语的记述,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

(三)关于主张“诸葛亮躬耕南阳宛县说”的文章,主要有三条所谓“依据”,经过仔细考辨,实际上无一条能够成立。

第一,诸葛亮《前出师表》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他们认为秦代划分南阳和南郡的边界是以沔水为界,而沔水之南的隆中,不属于邓县,所以“躬耕于南阳”,指的是宛县(37)。他们还举出谭其骧主编的《历史地图集》第二册汉代部分,隆中属于南郡。(38)我们认为,首先不能把两郡边界以沔水为界绝对化,何况秦建制离东汉末已400余年,边界变化较大。东汉时,实际上南阳和南郡已开始突破沔水界限,如南阳郡之武当、筑阳、山都三县均在沔水之南,即是明证。(39)隆中是个小地名,在地理志中不可能找到它到底属南阳邓县或南郡襄阳县。习凿齿在写《汉晋春秋》时,似乎已经注意这个问题,由于他是当地人,又是史学名家,对100多年前家乡的地理沿革,无疑是了如指掌的。所以他特别明确肯定地指出:“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日隆中。”习氏所言南阳邓县隆中,是从行政管辖上讲的,正好解释了“躬耕于南阳”的疑窦。因为当时人谈籍贯或所处地区,可不讲县以下小地名,而以郡名代之这类事例在魏晋史籍中常见。至于“襄阳城西二十里”句,则是从隆中所处地理方位上讲的,因为当时襄阳城已为襄阳名郡治所。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襄州·襄阳县》条说:“万山,一名汉皋山,在县西十一里,与南阳(郡)邓县分界处。古谚日:‘襄阳无西’,言其界促近。”这条资料十分重要,它更加具体地说明,自古以来襄阳县西边地界短促,其与邓县分界线,在襄阳城西11里的万山,诸葛亮躬耕的隆中不仅在邓县境内,而且距离该县分界处还有九里。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集汉、魏、六朝各家地记,又采《水经注》及《括地志》,旨在“审户口之丰耗,辨州城之疆理”,历来被誉为是一部地理名著。点校家“通过查证,认为此志最可依据”。(40)它讲邓县和襄阳县边界的沿革,恰好似在给《汉晋春秋》诸葛亮躬耕邓县隆中条作注释,从而更增强其可靠性。试问,我们应当相信离诸葛亮躬耕时间较近的李兴《碣文》及习氏《宅铭》和《汉晋春秋》的明确记载呢,还是相信400多年以前的秦代南阳和南郡边界的笼统划分为依据的推论呢?如果不带任何偏见的话,无疑只能是相信前者。关于《历史地图集》隆中属南郡,那是1975年旧版的东汉南郡辖区。但该地图集1985年新版,在第三册的三国部分已改正了旧版的错误,将隆中划归南阳邓县,而且邓县还包括沔水以南小部分。(41)这同《汉晋春秋》和《元和郡县图志》完全相吻合。作者已改正了旧版南郡对隆中的错误辖区,主张“南阳宛县说”者却仍征引旧版南郡对隆中的管辖,说穿了无非是想使自己的论点多凑一条依据,这种学风是极不严肃的。

文章来源:《现代地质》 网址: http://www.xddzzzs.cn/zonghexinwen/2022/1207/863.html



上一篇:青海戈壁滩里的“金色世界”:打造“现代诗城
下一篇:地质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标准格式(地质大学论文

现代地质投稿 | 现代地质编辑部| 现代地质版面费 | 现代地质论文发表 | 现代地质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现代地质》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